其實真的很可惜上次申請北九建粵劇學校失敗,
推動粵劇、培訓新人, 十分重要, 真的不希望香港的粵劇團沒有下一批可接軌.
羅家英 戲曲大觀園 明報 : 2009-07-25 (星期六)
【明報專訊】平日在鏡頭前表現生鬼的羅家英,換上長衫為《戲曲大觀園》擔任主持卻顯得正襟危坐,「演戲可以搞笑鬼馬,但講戲曲則要正經」。
家英哥獲監製麥繼安邀請講解粵劇,原來他對中國各地戲曲也甚有研究。
羅家英一生與戲曲、粵劇結下不解之緣,他說:「家父(羅家權)是粵劇大老倌,但他在上海時曾拜師學京劇,他主要教我南派功夫,又要我多吸收其他劇種,所以我拜師粉菊花、劉洵、呂國銓與李萬春。其實每種劇種各有獨特方式與殺手鐧,我看戲曲比較『雜』,每到一個地方也主動接觸當地的戲曲,到河北要看梆子戲,在河南則看豫劇。上海有逸夫舞台,北京又有長安戲院,無論工作或旅遊,我總會抽時間睇戲。」
傳統不能變
各地戲曲近年「革新」與「年輕化」,家英哥為此憂心:「有些傳統是變不得,現在戲曲趨向百老匯方向,觀眾是否接受『變種』值得商榷,西方文化是否一定好呢?當崑劇已不是崑劇,我覺得痛心。慶幸香港粵劇較廣東的更保守、更保存傳統,我們仍用工尺譜的。至於花旦與文武生的化妝與服裝是改不得,正所謂『寧願穿過,不能穿錯』。」
家英哥形容廣東粵劇近年也有音樂化的改變,傳統粵劇是大鑼大鼓,用敲擊樂表現演員內心與情緒,而音樂只是輔助唱腔。受到上海越劇影響,已變得減少敲擊樂,連唱腔也要跟着指揮,他說:「粵劇過往也受京劇影響,但最重要是互相融化,不能取太多。有倡創新態度者說不改變會死路一條,事實上變太多也是死路一條,為何日本的歌舞伎可保留傳統?」
新粵劇團欠水準
家英哥看到內地各省對戲曲的支持與照顧,再想到香港的粵劇風雨飄搖,更是感觸:「特區政府支持粵劇,但方向有問題,要知道劇團有等級之分,政府卻給予一個資助數目,任由大家申請。老實講,我不便伸手領政府的資助,很多新劇團『寫靚報告』便獲得資助,它們根本演出未達水準。我不認為這是百花齊放,只得個亂字。」
轟政府早有北九腹稿
即使培訓新人的課程也問題多多,家英哥指出:「有些『師傅』幾年前仍在我的劇團做『下欄』,現在竟然教學生,教的會是什麼水準?早前我到演藝學院做了兩星期導師,我對校方提出目前的課程有很大問題,根本不能跟香港的粵劇團接軌,他們教得太深,卻忽略了基本功,要是畢業後加入劇團,便需要重新訓練。」
太太汪明荃推動粵劇不遺餘力,早前申請北九建粵劇學校失敗,令阿姐很激氣,家英哥說:「我一早對申請事宜大潑冷水,政府早已有腹稿,爭也無謂。講推動粵劇、培訓新人,我是先驅者,早在30多年前我已在學校教粵劇,坦白說,現在已感到意興闌珊,我寧願給自己多些時間,開心些。將來建成粵劇學校,我會否再教學?視乎能否打動我再作打算吧!」
最近,家英哥埋首為阿姐寫《德齡與慈禧》劇本,計劃明年公演,提到兩人在舞台的合作,家英哥說:「劇團中文武生是掌權的,花旦不用兼顧太多,所以處理劇團演出的事情時,阿姐不用多給意見,這也是傳統。」
記者:唐嘉晞
攝影:梁迺楠
引用:
http://hk.music.yahoo.com/magazine-news-article.html?uid=623612